情绪管理是父母的必修课

父母焦虑的原因

  1. 会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期待放在孩子身上。比如我们没有上大学就希望孩子上大学。
  2. 和别人比较。比如我们最喜欢说的话就是“你看谁谁”,我们常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。
  3. 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上加好、特别完美。
  4. 没有支持的时候特别焦虑。
  5. 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。比如很多事情需要和老师沟通,但家长没有能力和老师沟通,不知道该如何和老师说不知道如何与老师沟通。
  6. 很多家长缺乏基本认知。比如小孩写字写得不好看,拿橡皮擦了再写,往往会写破或写成一个黑疙瘩。对于大人来说很简单的写字,但因为孩子大脑协调小肌肉的能力没有发育好,不管如何努力都写不好,家长这时不要让孩子再写几遍反复练,而是要激励孩子。要告诉孩子“别着急,等你发育好的时候就会控制。”如果只说别人家的孩子写字漂亮,孩子会觉得自己挫败。

家庭教育的最大挑战

  • 教育孩子是一件复杂的事情,很多家长本就焦虑,当看到孩子产生问题行为的时候,很可能会激发家长愤怒、烦躁等情绪反应。很多家长难以管理自己的情绪,从而置之前看到的各种教育理念和方法于不顾,对孩子再一次进行不理智的教育。
  • 平心想想:当你自己心情不佳时,真的没有拿孩子当过出气筒?当孩子任性哭闹时,你真的还能做到情绪稳定、理性表达?这些错误地处理方式,正在将孩子逐渐带离健康发展的正常轨道。
  • 这样看来,父母自我情绪管理是家庭教育过程中的最大挑战,也是每位父母都躲不过的课题。

父母良好的情绪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

  • 家庭教育是父母的自我管理,而不是对孩子的约束和惩罚。父母有责任用更成熟、理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,关注孩子的感受。因为父母生活的过程,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,父母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,为孩子示范品质和言行。
  • 作为父母,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,不仅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,亲子沟通的保证,更是父母主宰自己人生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。

暴躁情绪会损害孩子的情绪免疫力

  • 情绪免疫力既有先天遗传的因素,也是在不同家庭环境下与抚养人的大量互动中、由逐渐形成的各种情绪调节模式而获得的。

    • 情绪免疫力高的孩子:情绪通常比较稳定,积极乐观,勇于挑战,能很快从痛苦中走出来。
    • 情绪免疫力低的孩子:会表现出很多情绪和行为问题,如多动症、注意力不集中、用谎言缓解内心痛苦、因烦躁或自卑而厌学、因为情绪调控力差而形成网瘾、严重抑郁的孩子会出现自杀倾向等;成年后还可能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甚至疾病。
  • 孩子的情绪很容易受外界影响,尤其是来自于父母的影响。面对情绪暴躁的父母,孩子所启动的情绪调控模式有可能与之一样;也可能相反,亦即表面平静,但在内心厚积愤怒和恐惧。当他的力量成长得足够强大,这些负面情绪就会爆发为惊人的反抗。

语言暴力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

  • 如果家长经常不管缘由,就用胁迫的口吻对孩子说 “妈妈生气了” (威胁孩子必须安静、乖乖听妈妈的话,否则就会有猛烈惩罚),其实是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。
  • 0~6岁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,是“主体我”对“客体我”的觉察(“客体我”通常是孩子通过周围人的评价来认知的)也是自尊和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。
  • 在这个时期,家长通常在要求孩子在对自己的情绪负责,换言之是在用“语言暴力”在逼迫孩子对自己屈从,从而会让孩子误认为自己不够好,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,孩子小的时候面对未知的恐惧,小孩子会选择妥协,一旦孩子长大有了相对独立的能力的时候,就极易出现行为偏差。
因孩子存在个体差异,以上内容并不能适用所有孩子